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投资指南 » 发展规划 » 区域规划 » 正文

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 2017-09-2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中国上海  

 

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
 
2016年1月
 
  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依据中共中央、中共上海市委和中共上海市嘉定区委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嘉定未来五年(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编制和实施好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于嘉定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一个让嘉定人民更有获得感和归属感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继往开来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在区委的带领下,在区人大、区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凝心聚力、积极有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五年,嘉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唯有把握发展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克服短板瓶颈,团结一心、改革创新,才能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1、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全区上下牢牢把握国家和本市要求,紧紧围绕“率先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推进城市化”的主线,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变中领先”,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健康有序,“新城建设出好形象、产业转型全市率先、社会发展市郊领先”三大奋斗目标基本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新城建设出好形象。功能完善的城镇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嘉定新城建设阶段性成果显著。新城建设管理体制实施优化调整,核心区“四纵四横”等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建成,“四大景观”等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形成,一批优质功能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安亭地区商业和公共服务等城市配套进一步完善,南翔江桥地区城市形态和商住功能有了极大改善,嘉定老城、南门商务圈和北水湾区域改造开发呈现新亮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在全市率先编制村庄布点规划和村庄规划。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沪嘉高速(S5)改造为城市快速路,成为全国首条取消收费的高速公路,沪翔高速(S6)建成通车,嘉闵高架北段、沪宜公路改造等重点道路启动建设,全区道路总里程达到1391公里。公共交通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11号线实现跨省延伸,13号线通车、14号线启动建设,新增公交线路10条。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体系初步形成。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力度不断加大,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率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完成陈行水库嘉定原水支线建设,供水水质明显改善。启动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南翔污水厂等项目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5%。新增绿地600公顷、林地1000公顷,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8.5%和13.22%。
 
  产业转型全市率先。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嘉定对全市的贡献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增加值、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市各区县中名列前茅。2015年,全区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和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完成1755亿元、797亿元和4600亿
 
图1-1重大工程情况
 
  元,年均分别增长9.2%、11.7%和17.6%。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0亿元、引进合同外资52.6亿美元、实现外贸出口总额492.7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9倍、1.2倍和1.5倍。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达到0.3:58.3:41.4,第三产业占比较“十一五”期末提高6.9个百分点。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文化与信息产业在全市领跑,营业收入达到2010年的5.5倍,嘉定创投引领新型金融快速发展。都市型农业注重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万亩粮田”初具规模。科技创新打下新基础。张江嘉定园拓区和管理体制调整顺利完成,科研院所形成“十一所二中心二基地”的集聚发展格局,高性能医疗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顺利实现产业化。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左右,五年累计专利授权量14116件。人才队伍不断扩大,集聚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人才71名和30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超过2000人。
 
图1-2综合实力跨越
 
  社会发展市郊领先。公共服务向市中心看齐,社会事业均衡化、品质化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交大附中嘉定分校、华二初级中学、中福会幼儿园等顺利招生,瑞金医院北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等投入使用,保利大剧院、区图书馆(文化馆)、嘉定体育中心和区第一福利院等建成运营。各阶段教育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成功创建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获得首批新版市文明城区称号和全国文明城区提名资格。社会管理向基层延伸。全面落实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要求,加强村居社会管理,完成街道体制改革,在全市率先探索和推广大联勤模式,与城市网格化管理形成联动,城市公共安全保持稳定,人口规模综合调控和管理服务机制初步建立,2015年全区常住人口156万人左右。人民生活向好改善。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8%和11.1%,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6.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新增养老床位2362张,农村养老金最低发放标准提高至每月810元。政府职能向高效转变。推进投资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调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体制,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五年累计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81项。完成建设交通和市场监督管理等机构改革,启动国资国企新一轮优化整合,教育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等有序推进。
 
图1-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综观全球大势,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未变。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协同推进,绿色发展形成共识,全面深化改革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创新潜力,“一带一路”战略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上海将按照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同时应当看到,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较多,我国经济还处在结构重大调整转换时期,上海发展中新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交替,嘉定自身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主动作为,推动嘉定发展由分散向集中、制造向创造、二元向一体、安居向乐居、实力向魅力转变,走出一条符合嘉定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
 
  把握机遇,掌握主动。要主动参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嘉定科技资源、产业化空间、产业链配套等比较优势,围绕重点发展区域,构筑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要主动复制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要主动融入上海全球城市和长三角整体格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和长三角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在区域合作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对接共享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撑,成为上海全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面问题,补齐短板。要解决深化转型的难题。嘉定对汽车等传统产业依赖度较高,新兴产业发展尚未达到期望、城市功能支撑作用还不强,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推动结构、空间、功能、效益全方位转型。要破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嘉定面临着“土地红线”、“人口红线”等要素制约和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尚不协调,必须从存量调整和集聚资源入手,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地区综合承载力。要补足城乡一体化的短板。嘉定新市镇、撤制镇和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历史欠账较多,城镇面貌和基础设施滞后,部分地区公共服务资源紧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社会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城乡一体化发展亟待破题。
 
  3、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
 
  现代化新型城市是新时期嘉定对未来发展的追求,既呼应国家新型城镇化要求,又对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格局,更适应嘉定现阶段发展特征。现代化新型城市与嘉定历来发展战略一脉相承,是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的深化拓展,更加注重城市功能独立完善和品质内涵发展。我们必须把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作为嘉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下去。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不断深化“稳中求进、进中求变、变中领先”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开放释放更多活力,以全面创新激发内生动力,以城乡统筹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以绿色低碳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依法治区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补短板、破瓶颈、解难题,持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城市品质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着力打造上海郊区面向未来发展的样板,全力争当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的探索者和先行者,力争成为示范者。
 
  基本原则。“十三五”时期,必须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改革优先原则。要坚持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释放改革红利,使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影响全局、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上重点突破。要把改革作为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障,针对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新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二是创新引领原则。要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研院所和产业化基地集聚优势,加快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图1-4五大发展理念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破过度依赖要素投入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创新经济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使经济增长动力加快向创新驱动转变。三是惠民利民原则。要始终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密切关注和回应人民群众期盼,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普通群众。要大力改善环境,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聚焦重点领域、注重源头治理、完善制度安排,创造更加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四是依法治区原则。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将法治观念贯穿于政府工作和社会治理中,积极探索以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事务的新途径,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服务群众的能力。要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和行政执法体制,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发展提供法制保障。五是全面均衡原则。要突出嘉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以规划为统领,促进产业转型、城市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文化文明、社会治理等目标任务衔接,全面均衡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区域联动,注重产业城市功能的同步培育、城乡发展的协调推进和区域发展的统筹兼顾。
 
  总体目标。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功能独立完善、创新创业创效、城乡一体发展、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有序、宜居宜业宜人的现代化新型城市框架,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引领上海郊区发展的样板。
 
  现代化新型城市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一是着力打造节点辐射力强、功能完善的城市品质。立足城市综合竞争力,依托重大项目支撑,加快嘉定新城组团协调发展,分类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同步提升软硬件水平,形成相对独立、配套齐全、标准较高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功能,使嘉定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中具备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辐射功能的重要节点城市。二是着力打造产业竞争力强、科技引领的创新体系。以创新和提质增效为导向,经济保持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和中高速增长,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产业化、人才建设和创新环境取得重大突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和质量效益进一步优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三是着力打造组团向心力强、协调合理的城镇布局。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构建新型城镇体系,发挥新城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新市镇、撤制镇(集镇)特色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分类分级配置各类资源,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改善人居环境,引导人口合理布局、有序流动。四是着力打造发展持续力强、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立足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趋于良好,建成生态城市、优美城镇和美丽乡村,空气、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五是着力打造文化亲和力强、文明有序的城市软实力。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建设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市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较高,市民法治观念和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城市软实力进一步彰显。六是着力打造群众感受度强、宜居宜业的小康社会。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公共服务更趋均等化和优质化,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住房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层社会治理和城市公共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
 
图1-5城市发展“五个统筹”
 
  主要目标。“十三五”时期,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的具体表现是“四个嘉定”,到2020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以科技嘉定引领发展,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着力优化科技创新布局、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基本建成人才要素集聚、自主创新活跃的创新之城。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增加值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左右。以汽车嘉定支撑发展,进一步巩固特强产业优势、进一步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进一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突出创新经济引领,基本建成产业结构协调、特色鲜明的产业之城。地方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与全市保持同步,服务业增加值(区属)占全区增加值比重达到43%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00亿元以上。以教化嘉定传承发展,全面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展示城市文化魅力、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基本建成公共服务优质、品质内涵丰富的人文之城。常住人口控制在160万人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以健康嘉定保障发展,促进人的健康,改善医疗服务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健康,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和道德、法治建设,促进自然的健康,强化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营造,基本建成人与社会、自然相和谐的乐居之城。全区执业医师数达到每千人2.4人,PM2.5年平均浓度控制市下达目标以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5%左右。
 
  第二章协调城市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贯彻国家和本市主体功能区战略,立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提升嘉定新城功能品质,带动新市镇、撤制镇(集镇)和美丽乡村有机互动、相互支撑,切实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引导人口向城镇化地区有序集中,基本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新型城镇体系。
 
  4、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
 
  全面落实国家关于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人口规模综合调控的要求,严格控制全区常住人口规模。到“十三五”期末,嘉定区常住人口控制在160万人以内。
 
  加强人口管理服务。紧紧围绕人口规模调控目标,进一步加强人口规模综合调控和管理服务工作,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考核、注重综合施策、创新工作举措,逐步实现全区人口“总量控得住、结构能优化、素质要提升、管理有办法”。坚持“以规控人”,实施源头调控,推动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住宅建设规划与人口规模调控目标相衔接。坚持“以业调人”,实施定向调控,着力淘汰劳动密集型、低端人口就业企业,促进人口结构逐步优化。坚持“以证疏人”,实施引导调控,严格落实“合法稳定居住、合法稳定就业”标准,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坚持“以房管人”,实施强制调控,在规范房屋租赁的同时加大群租和非正规居住整治力度。
 
  5、构建新型城镇体系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严守全区常住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总量底线,逐级细化分解到城镇体系中,明确各区域人口、建设用地和住宅建设规模,合理调整新市镇建设规模,优化农民动迁补偿和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等政策,引导人口向城镇化地区集中,实现人口总量控制和结构布局的逐步优化。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完善嘉定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城市设计,强化规划引导和形态控制,丰富城市景观。注重强核升级、组合联动、特色培育,构建“14850”新型城镇体系。“1”即一个嘉定新城,包括嘉定新城主城区、安亭镇、南翔镇和江桥镇,建设成为协同嘉昆太区域、对接上海市中心的综合性功能城区。“4”即四个新市镇,包括外冈镇、工业区北区(朱桥)、徐行镇、华亭镇,建设成为功能完善、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城镇。“8”即八个撤制镇(集镇),包括黄渡、封浜、方泰、戬浜、娄塘、曹王、老华亭、望新,建设成为规模适度、具有一定服务功能的集镇。“50”即五十个左右的中心村(行政村),建设成为生活环境优美、富有江南特色的美丽乡村。
 
图2-1“一核三区”、新市镇、撤制镇规划示意图
 
  6、集中推进“一核三区”功能建设
 
  深化“四大板块”、“一核两翼”战略架构,聚焦嘉定新城核心区和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北虹桥商务示范区“一核三区”建设,明确功能定位的协调互补,强化资源要素的统筹引导,促进二三产融合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实现功能引领示范。
 
  嘉定新城核心区。聚焦新城核心区及老城地区,以商业商务、公共服务和文化休闲为主导,依托商务集聚区、商业综合体和重点公共服务项目,打造面向长三角城市群的、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的、具有地区级中央商务区功能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全面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东扩西联,完成伊宁路东拓、阿克苏路南延、新成路北连的外围交通主干道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上海肿瘤(质子)中心及配套医院、瑞金医院北院二期、中医医院等社会事业项目,建成大融城商业广场、保利凯悦酒店等功能性项目并投入使用,提升新城服务辐射能级。加快推动新城商务集聚区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以总部、金融、商业等特色产业为重点,聚焦资源和政策,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特色集聚发展态势。深化新城核心区东区功能规划,稳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新城老城联动,以西门地区和秦家姜家花园为重点区域,逐步恢复提升老城风貌和文化休闲功能。
 
图2-2嘉定新城核心区规划示意图
 
  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聚焦菊园新区、嘉定工业区和徐行等区域,发挥国家级科研院所集聚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优势,加速规划建设和项目落地,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环境,打造创新辐射能力强、开放度高、要素集聚、示范引领效应显著的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支持科研院所承担国家和市级科学设施建设和重大专项研究,形成高水平的科技研发集聚区。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功能规划,加快布局重点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加快集聚一批高端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及团队,逐步放大要素资源集聚效应。加快中电科信息产业项目建设,形成军民融合产业化示范园,推动物联网芯天地等项目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自主创新产业化能力。优化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商业配套和生态环境品质,营造适合于创新和人才居住的生活环境。
 
图2-3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规划示意图
 
  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聚焦国际汽车城核心区,以打造国内领先、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国际汽车产业中心为目标,依托上汽大众、同济大学等平台载体,放大传统汽车产业优势和溢出效应,做强汽车制造及服务功能,加快引入汽车全产业链关键资源,抢占未来汽车发展先机,构建汽车产业与服务创新生态圈及品质高端、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社区。围绕上汽大众安亭总部园区百万产能达纲的目标,优化交通、物流等配套,着力打造上海高端制造业转型示范区,提升汽车全产业链能级。围绕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瞄准未来汽车智能、网联等高端领域,加快推动汽车创新港、同济科技园等项目入驻,促进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安亭新镇整体改造开发,进一步推动国际化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向汽车城集聚,改善商业配套和生活环境,提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
 
图2-4国际汽车城产城融合示范区规划示意图
 
  北虹桥商务示范区。聚焦南翔、江桥和原黄渡部分区域,积极延展国际贸易中心功能,主动承接虹桥商务区外溢,以文化创意、商贸服务、总部经济为主要产业导向,发挥区位优势、突出节点经济,加快功能转型、产业重构和园区升级,优化商务、众创、文化等配套环境,建设创新创业的先行区、功能转型的领先区。全面对接虹桥商务区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功能,以轨道交通和高速通道为节点,深入推进站点和上盖综合开发,加快形成多产业、多功能、多业态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突出产业集群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发展平台和园区二次开发,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和智能制造等产业。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完善城市居住和公共服务功能,以文化为引领,放大南翔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人文魅力,建设江桥苏州河休闲景观长廊。
 
图2-5北虹桥商务示范区规划示意图
 
  7、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积极推动新市镇、撤制镇(集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镇村体系。
 
  加快新市镇规划建设。切实强化新市镇在联系嘉定新城、带动撤制镇和美丽乡村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加快推动规划编制和项目落地,逐步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外冈镇要积极探索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建设“三个集中”的示范型城镇。工业区北区(朱桥)要围绕高性能医疗设备和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建设工业化和城镇化相融合的服务型城镇。徐行镇要发挥紧邻新城主城区和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的优势,建设城镇化延伸与新农村示范相结合的绿色科技型城镇。华亭镇要依托现代农业,建设以美丽乡村和农业旅游为特色的生态型城镇。
 
  完善撤制镇管理服务功能。坚持改造与管理并重,明确定位、分类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执法和管理力量配备,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建设相对独立的集镇,成为连接新市镇和农村地区的重要载体。黄渡、戬浜等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撤制镇,积极争取纳入全市撤制镇建设试点,通过政策、资金和项目聚焦,提升镇区整体配套和服务功能,形成示范带动。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嘉定区村庄布点规划(2014-2040年)》为引导,保留五十个左右的中心村,通过村宅更新、农民动迁等方式,改善农村面貌、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力争每年创建2-3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加快推进集建区范围、重大基础设施带拆和环境敏感区域征收,实施宅基地置换和平移归并,完成1.25万户农民集中居住。对保留以及未纳入征收范围的农民居住点,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整治,提高居住质量,力争完成2.5万户农户污水纳管和农户村庄改造。完善2.4万户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配套,探索权证发放,加强物业管理和社会管理。
 
图2-6美丽乡村建设十大任务
 
  8、构筑覆盖城乡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和管理体系
 
  建设快捷高效的立体交通和综合配套体系。完善由高(快)速路(4纵4横)、主干路(5纵6横)以及次干路组成的骨干道路网,增加与市中心和长三角周边地区实现连接的快速通道,积极探索建设区域高架环线。重点推进嘉闵高架路北二段和沪崇高速(S7)建设,增设上海绕城高速(G1501)永盛路下匝道和沪嘉快速路(S5)陈翔路上下匝道,加快推进沪宜公路改建、临洮路跨铁路节点、嘉盛东路二期、嘉盛西路西延伸、墨玉北路北延伸等建设。抓住沪通铁路建设契机,同步实施外青松公路等7个相交节点,重点打通区域断头路。加快推进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完善镇级和农村道路体系,加快推进3.5米以下农村道路和危桥改造,保留自然村落实现路网全覆盖。全力保障城市用电需求,积极配合推进特高压输电工程,结合区域发展需求新改建各类变电站,全面完成低配电压网和居民电表改造。进一步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面,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天然气改造和液化气管理,保障居民用气安全。坚持减灾和应急相结合,稳步实施城市民防工程,积极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动地下空间安全有效利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维护。
 
图2-7骨干道路系统示意图
 
  构建出行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以“公交优先,便利出行”为目标,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网络,构筑以轨道交通11号线为主,13、14号线为辅的大运量轨道交通网,重点推进14号线建设,增设轨交11号线陈翔路站,力争启动中运量有轨电车线路规划建设。进一步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布局,新辟、调整线路50条左右,完成10个公交枢纽和12个首末站建设,至“十三五”期末公交线网密度达到2.5公里/平方公里,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率达到45%。加强静态交通设施的配置和管理,提高医院、学校等区域停车配建指标,在轨交枢纽、商业设施等区域,新建一批公共停车场(库)和“P+R”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泊位增加到29000个左右。建设智能交通诱导系统,促进各种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协调运营。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建设智能公交系统,提升公交运营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
 
  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联勤和网格化工作机制,依托城市网格化和联勤管理平台,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权力下放,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效能。拓展深化网格化管理职能,积极探索建立源头防控和治理机制,形成街面和村居城市综合管理网。结合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量下沉,进一步增强一线力量配置,强化街镇一体化管理,细化城市综合管理处置工作标准,增强对城市管理顽症的快速发现和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1+1+1+X”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系,深入开展违法建筑、乱设摊、乱倒渣土等专项治理。进一步严格道路交通执法管理,做好重要时间、重要节点排堵保畅工作。
 
  第三章坚持创新驱动
 
  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嘉定科技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集聚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优化创新创业创效环境,全力打造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基本形成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框架。
 
  9、全力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功能布局。聚焦科技城自主创新产业化示范区,集中规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开放式技术研发支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推动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形成集聚,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产业链。围绕嘉定新城和国际汽车城,加大创新资源整合和功能配套,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综合服务功能强的创新创业特色功能区。进一步放大张江高新区嘉定园的政策优势,大力支持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打造具有较强带动力的科技型新市镇,形成对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重要支撑和补充。按照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精准化服务方向,培育形式多样、形态各异、功能多元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建设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创业社区等创新创业载体,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服务齐备、创业成本较低、交流合作顺畅的众创空间体系。
 
  强化自主创新核心功能。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全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展,开展技术攻关,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用”机制,创新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模式,大力发展企业主导的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构建新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接、供需对接和联动发展。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在嘉定资本化和产业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领域形成科研成果应用,攻克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大力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发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全面推进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建设,形成800家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和300家左右企业技术中心的规模。
 
  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国家和全市战略,发挥嘉定所能,依托科研院所、高校雄厚的研发力量,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建设。大力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重点园区和重点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并进一步拓展产业链,加速形成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集群。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发挥创新型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促进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图3-1四大新兴产业集群
 
  10、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健全科技创新服务支撑体系。聚焦人才引进、创业投资、自主创新产业化等关键环节,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激励创新创业人才、鼓励各类主体创新等配套政策,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完善立体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高效便捷的创新创业服务机制,整合全区科技政策和服务资源,开辟科技企业服务“绿色通道”,为科技成果转移、创业指导辅导等提供一门式服务。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发明创造,加大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财政支持和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参与科技重大专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项目建设。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配套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情报、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业,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和骨干企业,支持科技服务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围绕区域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发展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逐步形成科技服务产业体系。探索建立新兴产业行业协会,提升对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集群的服务能力,发挥支持保障作用。
 
  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保障。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发展基金,扩大嘉定创投等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加强科技企业种子期、初创期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进一步放大财政引导资金的杠杆效应。积极引进天使投资、股权投资、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的资本支持,加强科技企业上市服务,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11、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着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围绕重点领域和“千人计划”,加快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进一步强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载体功能。完善产学研用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等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博士后工作站等。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促进人才的横向和纵向流动。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激励力度,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管理、科技成果入股等制度,提高科技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加快引进符合现代化新型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各类急需紧缺人才,聚焦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乡一体化等薄弱环节,进一步充实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队伍,增强各类型人才战略储备。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加快建设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全面服务。实施分层分类的保障工程,为特定的重点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健全完善优秀人才住房“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提高各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能力,满足人才不断增长的生活居住需求。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全方位服务,建立以企业评价和市场评价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平参与,以品德、业绩、能力、贡献、潜力为导向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
 
  12、建设开放互联的智慧城市
 
  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智慧基础设施。以建设“智慧城市国家级示范区”为目标,深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形成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智慧嘉定”建设格局。以嘉定新城智慧示范为引领带动,推动公共领域无线网络和商务区域网络覆盖。以“三网融合”为重点,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移动通信基站集约化、小型化和景观化,拓展4G网络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网络覆盖区域。以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为支点,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实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网络改造工程,实现城镇化区域光纤全覆盖。
 
  提升智慧城市应用和服务能力。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充分利用新兴技术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展示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信息化的深度应用,实现政府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业务协同。促进政府公共数据资源服务建设,打造区智慧政务云数据中心,建设智慧政务信息资源库与云服务平台,建立实有法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并实现共享,构建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大数据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创新智慧应用和服务模式,全面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化等信息服务,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不断加强互联网安全管控,着力打造安全、有序的互联网服务平台。
 
  第四章深化产业转型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融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嘉定由产业大区向产业强区转变,基本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依托、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创新经济为引领,具有较强竞争力、可持续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3、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
 
  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突出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以信息化、智能化、生态化为方向,积极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培育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突出“千百十亿”产业能级提升工程,全力打造大众安亭园区、嘉定工业区两大千亿级产业区块,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力争百亿级企业突破5家、十亿级企业突破100家。突出产业特色化、精细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细分行业占据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通过行业竞争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支持传统制造企业实施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全面深化品牌战略,推动电子电器向精密电子、高端仪器方向转型,设备制造向智能装备制造升级,鼓励发展快速消费品行业,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大调整淘汰力度,坚持单个调整和区域成片淘汰相结合,加快实施“腾笼换鸟”。“十三五”期间,调整淘汰劣势企业400家以上。加大评估准入力度,结合产业目录导向,进一步严格产业项目准入评估,细化投资强度、环境污染、企业效益等指标要求,严控限制类项目落地,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图4-1园区二次开发
 
  加快产业园区转型提升。全面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开发,加强存量资源盘活力度,推进研发总部用地试点,发挥专项基金的导向作用,以项目化推进为主要方式,通过梯度开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全方位打造产业园区“升级版”。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加强土地回购回租,探索土地收储利益共享、多主体联合开发、市场化投融资等开发模式。
 
  14、打造面向未来的汽车产业
 
  深入打造汽车全产业链。聚焦汽车核心技术,推动汽车制造转型升级,加强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关键性零部件研发制造,实施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实现上汽大众安亭总部园区百万产能达纲。以上海国际汽车城为重点区域,依托上汽大众、同济大学等资源,推动汽车产业资源由制造向服务布局,打造集制造、教育、研发、设计、金融、贸易、文化、旅游、后市场等为一体的汽车全产业链基地,建设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汽车产业中心。大力推动汽车创新港、同济科技园等平台发展,发挥风洞实验室、国家机动车检测等功能性平台集聚优势,进一步吸引汽车研发设计企业向嘉定集聚。放大F1赛事等重大活动效应,进一步加强汽车领域的合作交流,提升汽车城国际影响力。
 
  抢占未来汽车发展先机。以上汽和同济大学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为示范引领,深入打造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支持分时租赁等经营模式创新推广。结合车载互联网系统的集成开发以及汽车智能化技术运用,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吸引汽车智能网联相关产业在嘉定率先形成集聚。依托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集聚,重点实现电机与控制系统制造的突破和规模的提升,打造面向国际的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检测、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
 
  15、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
 
  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四新”经济,关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领域,健全发现培育机制、转变服务管理理念、加快园区基地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支持“四新”企业迅速成长壮大,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互联网+”、科技和金融,搭建产业跨界融合的平台,加快传统产业模式和业态创新,通过“+互联网”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和热点,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升级。
 
  优化提升商业商贸能级。以引导产业升级和促进消费增长为出发点,全面提升商业商贸竞争力。“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保持在10%以上。优化区域商业发展布局,集中打造嘉定新城商业中心,形成安亭、南翔等区域性特色商圈,推动新市镇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中小型商业综合体,完善社区和农村地区商业配套。创新商业发展模式,发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及电子商务龙头企业集聚优势,探索集线上线下一体的商业新模式,积极发展体验型新兴商业。主动融入大虹桥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充分利用市场要素资源,提升商贸服务能级。
 
  引导房地产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土地供应导向,优化土地一级市场开发,科学安排土地储备和出让计划。调整完善房地产发展政策,合理控制市场化住宅规模和结构,加大住房品质和配套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和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十三五”期间,房地产新开工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加强住房综合管理,积极推动物业、租赁、中介等房地产服务业发展,提高存量房地产发展品质和市场活跃度。整合商业和商务办公楼宇资源,加强市场租售管理,积极引导开发商自营自用和整体出租,依托区域功能定位加快引进特色产业,优化商务办公配套环境,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特色发展。稳步壮大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推进工业设计、广告会展、软件信息等业态发展,不断提升产业价值链。全面推进“金融硅谷”建设,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加快发展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围绕现代化新型城市功能定位,鼓励先进制造企业在嘉定设立各类总部,加快引进和集聚区域总部、结算中心、销售中心等功能型总部,建设长三角中小企业总部基地。围绕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专业性配套产业和中介服务业。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依托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的带动示范,面向各类人群需求,支持发展教育培训、卫生诊疗、体育休闲、健康养生等公共服务业,丰富市场化、差异化和高端化的社会公共产品供给。规范发展酒店住宿、餐饮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标准化菜场、蔬菜直销点等社区服务项目建设,满足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结合电子商务、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建设生活服务业网络服务平台,提高生活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和便利化水平。
 
  16、提升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核心,大力发展与现代化新型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推进“农林水”联动,积极创建国家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生产方式向节水、节肥、节药、优质、安全、生态、高效的可持续方向转变。全面提升农业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扩大“万亩粮田”规模,积极推动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十三五”期末,培育一批科技含量和市场化程度高、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组织化率达到90%,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占全区水稻最低保有量(6.4万亩)面积达50%以上。加强农业的科技支撑,提升科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水平。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加大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深入推进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实现非农就业,不断提高农民地位和收入水平。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有率基本保持100%。划定建设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稳定1.6万亩绿叶菜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突出粮食、蔬菜保障供应能力。构建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畜禽生产能力,保持年生猪出栏4万头、淡水养殖面积0.21万亩,做大做强葡萄、哈密瓜、草莓等特色品牌农产品,推动冷链装备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体系建设,促进产销对接和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健全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保障农产品供应安全。
 
  第五章感受绿色生态
 
  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百姓实际感受为重要评价标准,通过控制总量、调整存量、注重长效、社会参与,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要求,加快推进生态体系建设,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升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7、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
 
  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注重污染源头控制,全面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强化环保责任落实,明确企事业单位对治污减排的主体责任,建立生态环境破坏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对违法排污企业停产整顿和超标排污企业的限制治理权,从严查处环保违法行为。推进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完善环境监控信息系统,创新环境监管手段。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实行重大决策、政策、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建立完善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考核、预警一体化机制,开展生态环境承载力预测预警评估。
 
  有效改善空气环境。全面贯彻深化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源头防控和结构调整,加强污染源控制及能源替代。加大工业企业治理力度,加强挥发性有机物及重金属废气排放企业监管和综合治理,严格机动车辆、船舶等流动源排放控制,深化扬尘污染防治,持续降低PM2.5水平。全面完成分散燃煤的清洁能源替代,加快推进工业园区、高耗能企业开展天然气替换,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立大气污染监测预警预报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
 
  加强土壤环境修复。防范存量土地复用环境风险,实施清洁土壤行动计划,强化土壤污染监管能力建设,点面结合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有毒、辐射、疫病等危险废物源头监管,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专项治理。加强被污染地块和典型区域治理修复,推行涉重金属搬迁企业原址土地收储污染评估和再利用风险评估,逐步解决土壤污染历史问题。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区域土壤污染调查和监测,加快建立土壤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逐步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
 
  18、营造绿色生态环境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发挥绿地、林地和耕地的生态修复和隔离作用,全面推进嘉北郊野公园建设,结合沪翔高速、嘉闵高架等城市快速通道沿线整治,深入构建绿色廊道。加快建设生态公益林、农间林网和农村“四旁”林,形成覆盖城乡的绿色生态体系。加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增加街心花园、街头绿地等绿色空间。全力推进“百个公园”工程,加快实施17个公园规划建设,公园绿地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让百姓感受和享受到绿色生态环境。有序推进市容环境示范点建设,维护城市整洁,提升市容景观水平。“十三五”期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55%、森林覆盖率达到15%左右。
 
图5-1绿色生态屏障示意图
 
  加强垃圾综合处理。倡导全社会垃圾分类观念,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完善分流分类管理,加强分类收运体系建设。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深入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完成区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建设,实现日垃圾处理能力1500吨,加快生活垃圾中转和末端处置设施建设,逐步关闭小型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力争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实现全收集。加强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管理,积极推进建筑垃圾处置利用,完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处置体系。
 
  19、明显改善水环境
 
  深化水环境治理保护。实施清洁河道计划,加强自然水域和水网保护,深化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和疏浚,改善村级河道水环境质量,重构城乡一体的自然生态水系。配合做好罗蕰河等市级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骨干河道综合整治117公里、中小河道综合整治200公里,完成中小河道轮疏450公里。“十三五”期间,建成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和劣五类水体,水面率进一步提高。以陈行水库为主导水源、原华亭墅沟水源地为备用水源,保障原水供应,加快推进集约化供水工程,实施二次供水设施和农村自来水管网改造,完成自来水深度处理,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标准。严格按照水功能区管理要求,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管,提高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控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系统建设,通过“优化系统、强化管理、全面结合、泥水同治”等综合措施,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加强污水治理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完成南翔污水厂新建、北区污水厂扩建等工程,强化截污纳管和污泥干化处置,推进老城区雨污混接改造。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农村改造村庄基本实现污水排放全处理,完成新建(改建)二级污水管网42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加强水利防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嘉宝北片外围控制工程和主要圩区建设,有序推进重点水闸建设,新建、改造工程达到20年一遇标准,基本形成自主调控水资源调度能力。加强气象预报预警,提升防汛防涝和应急处置能力。因地制宜建设城镇雨水综合利用工程,推进雨水管网改造,确保雨水蓄得住、排得出,基本消除大面积、长时间积水现象。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图5-2重点防汛水利工程示意图
 
  20、倡导低碳集约发展
 
  深入推进节能低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全面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调整工作,单位增加值能耗继续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和本市下达目标。加快低碳节能发展,强化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公共领域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产品应用。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引导促进市民生活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建立集约发展模式。坚持节约优先、严守资源底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利用制度,大力推进建设用地减量化,明确城市开发边界,深化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循环利用,健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构建节水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六章共享小康社会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全面建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目标,把改善民生、解决民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按照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1、彰显底蕴浓厚的文化魅力
 
  传承发扬优秀文化。以嘉定建县八百周年为契机,进一步丰富教化嘉定的内涵,传承历史文化、传播文明美德,做优做强嘉定竹刻等传统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和人文魅力。全力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探索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大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和社会化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高效能。构建“三网一平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拓展区级文化设施服务半径,适度增加各类文化设施规模,优化综合文化活动室布点,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化和全覆盖。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加强“文化嘉定云”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海上文博苑等文化重大项目实施,扶持非国有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发展。创新文化场馆功能定位和运营管理模式,鼓励嘉定文化原创和社会力量参与,提高公共文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培育文化精品和文化大家,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加快档案硬件建设步伐,发挥档案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教化”功能,完成《嘉定区志(1993-2010》编纂。
 
  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全面推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细化工作责任分工,落实长效机制,巩固和发展文明创建新优势,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力争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以“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为主旨,全面加强市民思想道德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文明礼仪培训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良好家风、民风和社风。加强城市文明进步指数测评的制度化、常态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政府和公共行业服务窗口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镇(村)、文明社区(小区)和文明单位(机关、行业)建设,拓展文明建设领域和内涵,塑造文明城区形象。
 
  加快商旅文一体化发展。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做好保利大剧院、韩天衡美术馆、嘉定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进一步丰富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现代化新型城市特色的文化地标。加快老城风貌保护和功能提升,依托古猗园、秋霞圃和孔庙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挖人文底蕴,传承教化嘉定文脉。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扩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影响,丰富汽车文化游内涵、提升乡村休闲游品位,发展特色产业旅游,打造商务会展和休闲体验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和智慧功能完善,促进商旅文融合发展。
 
  22、发展均衡优质的现代教育
 
  促进教育科学布局。围绕现代化新型城市功能定位,强化现有发展优势,持续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力度,结合人口和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坚持高标准,引进优质资源和做优做强现有教育资源并重,依托迎园教育集团特色办学优势,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优质教育圈。坚持均衡化,进一步强化新市镇教育设施配置,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新优质学校,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学校60所左右,力争引进一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型高等教育机构。
 
  推进教育品质发展。以“文化铸魂、科技提升”为特色,全力保障基本教育需求,大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实现品质化发展。注重学前教育普惠优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高中教育特色多样,推动民办教育独立规范、特殊教育健康全面、终身教育持续健全,稳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加强与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对接,通过多种模式引进优质学校,提升区域教育能级。进一步完善督学、督政、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创新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激励、评价等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中高职衔接、中本贯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大众工业学校搬迁,建设产学研培一体化的教育实训基地。积极发展人力资源培训机构,面向紧缺领域发展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构建区域职业教育全面对接职业岗位需求的机制。探索开展国际合作,引进高端职业教育资源,着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23、加快健康城区建设
 
  优化卫生资源布局。以三甲医院为龙头,充分发挥瑞金医院北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带动作用,完善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专科医院布局,促进区域医疗机构联动发展,提升卫生整体能级。依托联影高性能医疗设备等技术优势,提高区域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探索建设心电、影像、病理、检验等集约化医疗服务中心,使市民能够享受到与上海中心城区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图6-1医疗卫生重点建设任务
 
  建立分层分级的医疗服务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推进健康大数据应用,切实改善百姓就医体验。加强社区医疗人才和技术引进,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有效服务率,通过社区首诊、逐级转诊,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快中医药城区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预防、医疗、护理、康复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全面提升居民健康体质。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绿结合”推进百姓健身步道建设,合理布局体育休闲公园。实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公益开放,确保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全部向社区开放,鼓励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为市民提供充分的体育健身场所。广泛开展群众基础好、地域特色浓的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卡,推动体质测定数据与市民健康档案数据共享,构建先进的市民体质健康监测系统。依托F1赛车场国际品牌,加强嘉定体育中心等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积极筹办各类赛事活动,进一步提升体育赛事影响力。
 
  24、促进人民安居乐业
 
  充分促进就业创业。以稳定就业形势和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一体的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各类困难群体实现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市下达指标内。开展创业型城区创建,完善区级创业扶持政策,探索创业服务成果购买政策,实施青年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好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再次分配中强化政府的统筹保障责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和本市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险体系,打通农民合作社等集体参加“城职保”的通道,不断增加“城职保”参保人数。认真落实“城职保”、“镇保”和城乡“居保”的养老金增长政策,完善“镇保”退休和征地养老人员养老生活费补贴逐年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归并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力争将小城镇医保制度纳入到基本医保制度中。加强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创新社会救助机制方法,建立综合性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
 
  改善市民居住环境。进一步健全“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动迁安置房建设,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推进廉租住房与公共租赁住房统筹建设、并轨运行、分类使用,有序推进共有产权保障住房供应,保障市民基本住房需求。加快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配套,提升社区宜居度。加快推进城镇更新,明显改善旧小区居住条件和环境,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200万平方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支撑,全面建成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保障、政策支撑、需求评估、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扩大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推进机构养老床位建设,“十三五”末养老床位达到9000张左右。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推动“社区长者照护之家”等小型养老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医养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加强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建设。
 
  健全各类人群保障机制。坚持优生优育理念,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深入倡导男女平等,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落实儿童优先原则,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就业、康复、教育、保障帮困等为重点,全面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为残疾人创造平等发展机遇。保持拥军优属的良好传统,推动双拥工作再上新台阶。
 
  25、创新社会治理
 
  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全面落实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要求,坚持依法治理、改革创新和重心下移,综合运用法治化、社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安全等职责。完善镇级治理体制,深入探索镇管社区,做实基本管理单元。改进村居治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村级治理架构和资金保障机制,针对生态环境、违法建筑等重点深化专项整治,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推动社会各方共治。深化居民和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民主协商和议事协商,完善村民会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规范居委会和村委会选举,引导居民和村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村务管理,提升民主意识和自治水平。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力度,进一步放宽准入、降低门槛,重点扶持发展社区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和专业调处类社会组织,发挥工会、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基层治理。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
 
  26、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深入开展“平安嘉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控结合”方针,构建完善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突出问题整治和社会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城市公共安全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预防和应急处置公共安全事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全区公共安全态势平稳受控。加强出入市境水陆口岸设施装备建设,完善安检查控工作机制,发挥“滤网”和“屏障”作用。全面构建街面治安巡控网、社区农村治安防控网、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加强社会面整体防控,落实反恐、重点人群防控和危险物品管控要求,公众安全满意度进一步提升。加快建设集约化的公共消防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消防站点、消防水源和消防通道建设,加强消防管理责任落实和消防安全宣传。
 
  保障各类型生产生活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加大危险化学品管理力度,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加强对重大活动的审查和安全检查,严防公共安全事故发生。以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区县为目标,构建“大市场、大监管、大质量、大安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食品、药品、重点产品和特种设备等事中事后安全监管力度,努力营造“宽进严管”的市场环境,切实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消费安全。
 
  第七章扩大改革开放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扩大开放,着力破除开放中的体制性壁垒、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力争到2020年全区重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27、以开放促改革
 
  提升经济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坚持国际视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资和引智并重,引导外资进一步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鼓励优质民营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向国外输出资本和技术。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快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放大“嘉境通”平台效应,建设跨境贸易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形成进出口贸易全新模式。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拓展新兴市场,鼓励在汽车、高端制造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等服务贸易,提高外贸核心竞争力。
 
  优化市场和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优化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支持非公企业深化自主创新,鼓励非公企业围绕区域重点,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新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放开公共投资领域限制,打破市场“隐性壁垒”,鼓励和引导非公企业进入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等公共领域,充分发挥非公经济活力和社会资本效应。
 
  深度参与区域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竞争互补的发展导向,加强与江苏省昆山、太仓等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学习借鉴浦东开发开放经验,深化与本市其他区县的对接互动和联动发展。深入开展区域交流,做好对口援建工作。
 
  28、推动改革落地生效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按照“财随事转”的原则,优化区与街镇事权与支出责任关系,研究制定区级统筹的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稳妥推进区镇财力分配体制调整,进一步完善街道剥离招商职能后公共服务的财政承担机制。健全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严格落实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规定,创新市场融资模式,积极探索社会资本投融资机制,盘活国有和集体沉淀资产价值。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完善区属企业竞争类、功能类、公共服务类分类和功能界定,分类推进改革、实施监管、进行考核。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主营业务,通过合并、划转、并购、退出等方式优化国资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增量更多投向公共服务和功能要素领域。进一步健全国有企业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领导人员的任期制管理和企业经营层市场化选聘力度,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全覆盖体系,实现国资保值增值。
 
  深化农村改革。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加快农村集体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村经分离、政社分离,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体制、产权制度和运作机制,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循序渐进推进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土地资源性资产二次量化改革。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完成镇、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完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积极探索宅基地整理和利用新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优化村级经济经营管理模式,推动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委会各司其职,明确区、镇、村三级职责,确保财权、事权相匹配。
 
  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和保障差距,优化城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配置。落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鼓励民营资本进一步投资教育领域。建立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机制,优先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创新分层分类养老服务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培育养老服务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培育和发展文化非营利组织,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建立公共文化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
 
  29、建设高效服务政府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效能”要求,立足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和群众民生导向,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构建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推进机构和职能整合,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区级政府组织体系。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依法规范行政收费行为。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完善考核激励、约束、退出机制。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体系。
 
  推进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加强行政审批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推进行政审批评估评审改革,完善政务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清单管理模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探索建立政府服务清单,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目录和管理机制,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通过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深化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完善行政问责制度和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权责一致、廉洁高效。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深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和职能部门受理窗口整合。
 
  30、提高依法治区水平
 
  加快建设法治嘉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集体讨论决定议事规则,落实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对关键部门和重点岗位的行政权力制约和管理,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整合和理顺执法体系。加大政府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力度,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发布程序。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进一步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全力保障司法公正。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接受人民监督。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加强政府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推行政府法律顾问。
 
  努力营造法治环境。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推动形成依靠法律、尊重法律的社会氛围,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快社会信用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营造公平诚信的社会环境。畅通民意表达渠道,优化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坚持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相互协作配合的调解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矛盾纠纷排查调解,通过制度建设加快推动信访工作步入良性法治轨道。
 
  第八章保障规划实施
 
  为进一步增强全区“十三五”规划的法定性和约束性,必须围绕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实施与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向着规划目标加快发展。
 
  31、着力加强规划实施力度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等各类规划的指导作用,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坚持“一张蓝图”,积极开展“多规合一”,以功能化、项目化切实推动规划落地,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加强规划约束功能。进一步细化任务、措施和实施机制,完善规划主要指标监测、评估、考核制度,强化对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评价考核,将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各部门、各街镇综合评价和考核体系,与政府目标管理挂钩,为确保“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2、强化政策与项目保障
 
  深化配套政策实施。围绕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深入研究当前面临的瓶颈和问题,加强人口、财政、投资、土地、环保等政策的统筹,及时根据宏观环境变化和发展实际加强优化调整,促进规划落地。统筹资金使用安排,适时启动中期财政规划编制,按照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支出,保障规划明确的重大项目、重点任务和重大改革措施实施。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十三五”规划项目储备库。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发挥好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加快项目落地生效。全面承担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制订年度政府投资计划并分批实施,优化地区发展环境,改善社会民生。
 
  33、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探索建立规划年度跟踪督查机制,结合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和执行,跟踪落实规划进度,实时督查反馈。开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的评价和统计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的权威、准确和及时。开展区级专项规划、街镇规划和区域规划中期评估,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问题。
 
  加强全社会监督。拓宽规划实施监督渠道,发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充分听取人大、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发展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工作,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提高民主化和透明度,引导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监督,督促规划执行。
 
  附:“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注:第12、18项指标的统计口径为常住人口
 
  第16、17、23项指标的统计口径为户籍人口
 
  名词解释
 
  1、“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十一所二中心二基地:“十一所”是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上海激光等离子体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核工业第八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空间电子设备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一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二中心”是指中国科学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嘉定先进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二基地”是指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产业化基地、中电科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
 
  3、“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4、“1+1+1+X”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系:是指一条热线(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一个平台(城市管理领域网格化监督指挥体系平台)、一支队伍(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X个行政管理部门(把执法工作移交给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
 
  5、优秀人才住房“三位一体”保障体系:是指人才住房“配售、补贴、配租”为一体的保障措施。
 
  6、“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
 
  7、“千百十亿”:是指在做大做强汽车千亿级产业的基础上,瞄准重点领域,聚焦产业基地,依托龙头企业,力争五年内培育形成产值达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若干家产值超百亿元的规模企业和一批产值超十亿元的骨干企业,形成多个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8、“104”区块:是指全市现有的104个规划工业区块。
 
  9、“195”区域:是指规划产业区块外、集中建设区内的现状工业用地,全市约有195平方公里。
 
  10、“198”区域:是指集中建设区外的现状工业用地总和,全市总面积约198平方公里。
 
  11、“微笑曲线”:是指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的设计和销售等环节,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12、PM2.5:是指每立方米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颗粒的含量,也称细颗粒物、可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影响。
 
  13“四旁”林:是指在农村路旁、河(沟)旁、村旁、宅旁的“四旁”植树绿化。
 
  14、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15、“三网一平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是指物理空间的图书馆设施网络、文化馆设施网络、博物馆美术馆设施网络,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文化嘉定云”。
 
  16、“文化嘉定云”:是指上海市首个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它以网站、APP、微信、终端机等多种新媒体终端渠道,为市民提供网上书房、数字展馆、文化活动预约、文化场馆预订、文化节目点播等多类公共文化数字服务。
 
  17、“城职保”:是指城镇职工社会保险。
 
  18、“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是指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动迁安置房的住房保障体系。
 
  19、“嘉境通”:是指嘉定出口加工区、跨境通、东方支付三方于2015年年初合作建立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采用跨境电商自贸(保税备货)模式,借助嘉定出口加工区这一特殊监管区域,主要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保税仓储、便利通关、行邮税缴付、外汇支付等服务功能,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在此设有专门监管点。


?